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PG电子
站内搜索
公司新闻
About Us
准确把握共享理念的全面性
作者:林怀艺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30日 09: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x.cssn.cn/mkszy/rd/201611/t20161129_3294855.shtml

光明网  http://big5.gmw.cn/g2b/theory.gmw.cn/2016-11/29/content_23137568.htm

凤凰资讯  http://news.ifeng.com/a/20161129/50332452_0.shtml

福建日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11/29/content_981983.htm?div=-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和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共享”来说,“共”强调的是一起、共同,“享”则落脚于享受、享用,“共享”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非一部分人)对发展成果(体现为社会各方面财富)的共同享有,因而,如果认为共享理念仅仅涉及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那是比较狭窄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的事实,共享理念毫无疑问具有全面性,它包含以下丰富的内容。

  共享物质文明建设成果。这个共享的关键,是在注重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实事求是,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着劳动者在消费资料分配中的不平等,而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和裂变效应,因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优先”表现得非常强势,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每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鸿沟也在持续加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邓小平对两极分化保持高度警惕,认为如果出现那种情形“我们就失败了”,“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邓小平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到二○二○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的目标,就兼具考虑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那时候人均GDP将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从而有望跨越世界银行警告的“中等收入陷阱”。

  共享政治文明建设成果。这个共享的关键,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得到扩大。政治参与,即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此来影响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这是政治文明的极其重要的变量。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要求当家做主,要求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求维护和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权益,这既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也是党的领导的合法性来源之一。由于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并且是政治生活进步的重要标志,因而讲到共享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必然包括法治。尽管法治很难被定义,但法治作为有别于人治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思想却是普遍被认可的,即“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治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有章可循并降低治理成本、确保政府廉洁高效、确保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因而法治乃善治之重器,并且在共享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这个共享的关键,是每个人都从他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受益,彼此传递社会正能量,彰显人间真善美。人作为一个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显著标志,在于人拥有“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人类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还改造主观世界,因为只有“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精神生产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在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每个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仅具有体现真理、科学、规律要求的理性因素,而且还具有激活主体能动性的心境、意志、热情等非理性因素,将促成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使每个人更好地感受到基于集体主义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享社会建设成果。这个共享的关键,是继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入学、就业、创业、就医、社保、居住、生育、养老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紧密联系,依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无产阶级掌权后,前者的投入应日益缩减而后者的投入应日益增加,目的就是让民众享有更充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且有了良好的开局,公共事业大有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大为增加,城乡社区和社团组织提供了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广阔舞台,多年来社会建设欠缺造成的“长短腿”现象开始得到克服和改善,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也不断涌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越得到有效的解决,共享的社会建设成果越多,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就越得到体现,幸福指数就越高,对社会的前景就越是充满信心。

  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个共享的关键,是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使人民拥有更多的碧水、蓝天、青山、绿地、新鲜空气,享受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进一步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近年来,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迫在眉睫。美丽中国必须深刻领会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教诲,警惕“寂静的春天”,懂得“增长的极限”,从而实现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这个共享的关键,是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古代曾经有过无人能及的灿烂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世界银行把中国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使6亿多人脱贫称作“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脱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属于人类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誉,是中国人自信、力量、幸福的源泉和体现。

  推进共享理念落地生根,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共享不是坐享其成,而是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只有首先共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造成一股大力倡导奋斗、创业的精神、气势、干劲,人人共享的社会才能展现出远大的前景和勃勃的生机。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PG电子(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