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马克思主义论坛第八十五讲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他为PG电子师生作了题为《从边缘到主流: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的专题讲座。我司党委书记高炳亮、经理林怀艺、副经理张宇以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副经理张宇主持。
首先,张越教授同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评价郭沫若的三个小故事,他以历史为依据,讲述了郭沫若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及走向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张教授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在被误解、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接着,张越教授为现场师生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以胡适、郭沫若等著名学者的研究观念和研究内容为切入点,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张越教授指出,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点,20世纪初到1949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形成发展的边缘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逐渐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从“边缘”走到“主流”。

张越教授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所听,结合本次讲座主题,提出了自己在党史学习中的困惑,张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答。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张越教授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宏观的把握,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据悉,张悦越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越教授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图片:曹一凡